莘知教育APP
考编之路莘知起步
A
B
正确答案 :A
解析
1.刘老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表现如下:
(1)心理失衡。刘老本身患有多种老年慢性疾病,每逢病痛都会想起自己年轻时的“丰功伟绩”。(2)社会地位下降。由于长期的和平环境,人们的国防意识、拥军观念有所淡化,服务对象的社会地位有所下降。(3)社会隔离。对孤老优抚对象多实行相对封闭的院舍式照顾,导致其与外界接触较少。(4)老年慢性病增加与生活质量受损。服务对象尤其是高龄服务对象往往受到多种慢性疾病的折磨。刘老本身就患有多种老年慢性疾病。(5)老化问题。在变老的过程中每个人的身心系统都会有某些改变,诸如嗅觉或味觉的变化是慢慢发生的,个人几乎注意不到。而另外一些类似记忆力严重衰退的变化,则会给服务对象的日常功能带来重大挑战。2.人生回顾及其介入步骤:人生回顾是一种通过回顾、评价及重整一生的经历,使人生历程中一些未解决的矛盾得以剖析、重整,帮助个体发现新的生命意义的心理、精神干预措施。人生回顾疗法以完整的个体为中心,强调在关注积极回忆的同时感受消极的经历,重新整合整个人生,以一种平衡的心态评估整个生命的过程,促进其解决过去的矛盾与冲突,从而接纳自己、接纳当下、重建生活的期望。人生回顾的具体步骤如下:(1)建立良好的信任关系。本着尊重、接纳、同理、保密的理念,耐心倾听刘老现在的感受、面临的困惑和问题,鼓励他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情绪。(2)回顾人生经历。采用逆序回顾干预方式进行人生整合,具体如下:①引导刘老珍惜现在的生活,使其真实地活在当下,“学习享受活着”;②引导刘老找寻往事的意义,重温旧时欢乐时光,肯定人生中的积极经历,以曾经的军旅生涯来建构生命的价值;③引导刘老直面自己的局限,坦然放下、接纳生活中好的一面和不好的一面,接受自己独特的人生;④引导刘老重新激活疏离的人际关系,寻求与自己、与他人的和解;⑤引导刘老“拓展个人爱好的圈子”,力所能及地关怀他人、服务社会。(3)制作人生回顾手册。社会工作者可将谈话记录整理成册,并通过设置老照片、精彩片段回顾、心灵空间、祝福传递等板块,协助梳理曾经的军旅生涯(立功)、记录过往人生感悟(立言)、肯定个人良好品质(立德),协助服务对象留下个人精神遗产,帮助传承生命的价值。相关试题
(2018年)社会工作者小罗在对李爷爷家进行评估时发现:李爷爷家房屋老旧,物品摆放杂乱,室内照明不足;李爷爷与老伴王奶奶以前经常参加社区活动;李爷爷的儿子每周会来探望一次;李爷爷夫妻二人的退休工资可以满足日常开销。前段时间,李爷爷因不慎跌倒导致骨折,生活暂时不能自理,全靠王奶奶照顾;李爷爷担心不能康复,情绪十分低落。针对评估中发现的问题,小罗采取了一系列行动:动员志愿者骨干定期探望李爷爷;邀请医护人员一同进行深入评估,制订上门照护与康复训练的计划;介绍王奶奶加入照顾者互助小组;协调相关部门对李爷爷家进行居家安全改造。此外,为更好地回应此类服务对象的需要,小罗总结服务经验,对机构的服务流程提出了改进建议。问题: 1.小罗对李爷爷家进行了哪些基础性评估? 2.在本案例中,小罗运用了哪些间接介入策略?
社会工作者小玉在做“社区行”中发现,张大妈与几个姐妹经常聚在小区花园的小亭子下面练唱京剧,小玉想用社会工作中小组工作的方法帮助她们凝聚、发展团队。问题:请帮助设计四个单元的小组工作方案(只需要列出简要活动主题与内容)
刘老已经入住光荣院一段时间了,年近九十的他,孑然一身,每当看到院内有年龄和他差不多的老人去世,就会莫名的感到担忧和恐惧,觉得自己的“大限将至”。刘老本身患有多种老年慢性疾病,每逢病痛时,都会追忆自己年轻时的“丰功伟绩”,和现在的自己相比,刘老始终无法将自己的情绪调整好,一直深深的陷入在对自己生命结束的担忧和恐惧中与对自己灿烂过去的回忆中,因此他总是一个人发呆,闷闷不乐、郁郁寡欢,情况越来越严重。1.根据刘老的情况,他现在的生活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有哪些?2.如果你是负责刘老的社工,请简要介绍什么是人生回顾及其介入的具体步骤。
案例:社区矫正对象赵某近日获得了一个就业面试机会,他觉得自己一无是处,而且曾经是服刑人员,肯定会遭到用人单位拒绝,所以在面试中表现得自卑、胆怯,不能自如应答,导致面试失败。社区矫正对象陈某在某快递公司上班,在一次送货过程中因小事与客户发生了口角,他更加觉得客户对他们这些有过犯罪经历的人是看不起和排斥的,而且争吵使他丢失了来之不易的工作。社会工作者发现不少社区矫正对象都有相似的就业困境,决定为他们举办一个就业辅导小组。服务计划的理念、目标、主要内容如下:理念(原因分析、理论基础):社会工作者在开展就业辅导服务时发现不少社区矫正对象存在着因非理性信念而导致的自我认知偏差及对社会认同低等现象,社会工作者决定以理性情绪治疗模式为理论基础开展小组工作,帮助社区矫正对象通过改善自我认知提升就业能力。总目标:促进社区矫正对象回归社会。具体目标:1.改善自我认知;2.提升就业能力。每节活动主题:第一节:相互认识、建立小组契约、讨论小组计划。第二节:分享就业经历。第三节:邀请职业介绍所工作人员介绍就业信息。第四节:参观社区矫正就业基地。第五节:学习面试技巧。第六节:总结、处理离别情绪。问题:1.分别对上述小组服务方案中的目标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理论基础与活动主题的相关性做出简要评价。2.依据理性情绪治疗模式,结合案例,修正小组目标(总目标、具体目标),修正每节小组活动主题并简要说明其内容。
小邓,四川人,23岁,未婚,因肠炎做过手术,但身体还不错。父母在他5岁时就离婚了,小邓和父亲生活在一起。父亲在四川阿坝县打零工,有自己的一份收入。小邓现在A市某外资企业上班,每月有3000多元收入,除了每月寄给父亲500元外,其余的主要花在租房和打游戏、买游戏装备上,特别是休息日,基本上是通宵达旦玩游戏。小邓没有什么朋友,对在外地打工也没有什么信心,不知道未来该怎样走,生活得过且过。问题:1.结合案例,服务对象小邓的问题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2.什么是问题视角的企业社会工作服务3.从问题视角为小邓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怎么做
一位驻岗社会工作者表示:以前在社区里开展活动时能够经常跟服务对象相处,组织活动的时候也有很多服务对象积极参与。现在驻岗到群团组织的下级机构后,与服务对象隔离开了,这边很少有服务对象前来求助,感觉没有什么渠道能联系到他们,也不知道该怎么联系服务对象。请问,假如你是这位社会工作者的督导,你会扮演什么角色和采取什么措施来帮助他?
城市流浪儿童的生存状况极其恶劣。首先,他们的衣食住行毫无保障,居无定所,忍饥挨饿,生病更是无人照料;其次,遭遇家庭和社会歧视,因为种种原因流浪在外的儿童往往被人们与违法犯罪联系起来;最后,流浪儿童缺乏保护和自救的方法,容易被犯罪团伙控制,做出违法行为。[问题]1.我国社会救助体系包括哪些内容2.请简要分析上述案例中城市流浪儿童面临的困境。3.如果你是救助管理站的一名社会工作者,请针对救助站里的流浪儿童,设计一个社会工作的介入策略。
四、上级委托C市文化和旅游研究中心近期举办一个提升旅游景区服务质量的讲座。请你根据材料五,拟写讲座内容的提纲。(50分) 要求:内容全面,结构完整,逻辑清晰,语言准确,字数不超过600字。
43岁的女子杨某,是一名在社区服刑的矫正对象。她曾因多次盗窃和贩卖毒品3次被判刑,但她并未吸取教训。后来她在南京一处公交站台上扒窃他人的手机时被当场抓获。考虑到杨某属累犯等因素,法庭以盗窃罪判处她有期徒刑8个月,并处罚金2000元。而就在法院受理案件的当天,经医院检查证实,杨某已经怀孕,法院决定对她实施监外执行。她激动不已,觉得自己做了错事,反倒得到了某种程度的照顾。杨某觉得自己没有脸面再回到自己的社区,觉得所有的人都会指责她,所以很郁闷,生活也没有精神头。在社区矫正工作者的帮助下,杨某向社区矫正工作者说出了她过去行为的不当,表达了后悔莫及的心情。从此,杨某经常找社区矫正工作者谈心,精神状态转好,并且在矫正期间定期汇报思想和参加社区活动。同时,社区矫正工作者给了杨某莫大的鼓励和安慰,使这位女性感受到了社区的温暖、人间的关爱。1.请从矫正工作者的角度来回答,你认为杨某在社区矫正初期遇到的主要问题是什么?2.作为矫正工作者,应该遵循哪些矫正工作的价值理念去进行服务?
王女士,41岁,结婚18年,工人。丈夫也是工人,女儿15岁。在求助中,王女士说:“多年来一直被丈夫打,结婚没多久他就开始打我。有时他还打女儿。他又赌又嫖,还不能说他,急了就逼我离婚。我害怕离婚,不知道今后的路怎么走。一个离婚的女人,让人指指戳戳,是无法生活的。再说,想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怕缺乏父爱影响她的成长。其实我的要求不高,只要他不打我们就行。我希望他年岁大点脾气会改好,但是这么多年来他一直这个样。我有时被打得鼻青脸肿上不了班,女儿见到他就哆嗦。我不知道应该怎么办,是不是该忍下去”问题:1.王女士对婚姻家庭的认识存在哪些误区2.运用性别视角的妇女社会工作方法,提出针对王女士服务介入策略。
在某医院的化疗室门口,每天都会有很多家人陪同癌症患者前来做化疗,他们对于患者的病情非常担心,对于他们所遭受的痛苦也感觉特别的不忍。医务社会工作者针对这种情况,特别开展了一个支持性的小组活动,为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和互动交流搭建了平台。[问题]1.本案例中医务社会工作者应采取哪些介入策略2.医务社会工作的特点是什么
某市的一个小区里住了很多该市的消防员家属。一个星期前,在一次处理该市的一处工厂爆炸事故中,有10名年轻的消防员英勇牺牲,这10名消防员的家属全都住在这个小区内。事故发生后,这10名消防员的家属非常悲痛,情绪激动。社会工作者决定建立英雄消防员家属服务小组,开展安抚工作。?问题:?1.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采用哪种小组工作模式开展工作?请你解释该工作模式及其实施原则。?2.请你列出小组工作的具体步骤。?3.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掌握哪些专业技术?
小明,9岁,现在是北京某农民工子弟学校的三年级新生。小明的父亲一直在北京打工,母亲也在他两岁的时候来到了北京。小明自小跟着爷爷奶奶在农村长大,平时很听话,课堂表现也很优秀,爷爷奶奶对他很是疼爱。母亲每年会回家探望小明几次,但父亲只有在春节时才回去。母亲很思念小明,并且觉得爷爷奶奶上了年纪,再一直照顾小明多有不便,应该将小明接到身边照顾。2012年8月,父母把小明接到了北京,并为他联系了一所农民工子弟学校,上三年级。小明来到北京后的第一个月,都是被反锁在家里看电视,因为父母白天都要工作,怕他自己在家不安全。上学后,因为小明的方言很严重,同学都排挤他,有些同学见他长得弱小就常欺负他。由于课程跟以往不同,课业方面他也总跟不上。慢慢地小明就变得郁郁寡欢,在家里不爱跟爸妈说话,在学校经常是上课睡觉,下课就躲在角落里,还经常逃学。只有偶尔跟爷爷奶奶讲电话时他才会高兴些,还总嚷嚷着要回去。一次,小明被同学欺负,他忍无可忍,抡起板凳打了对方。学校老师向小明父母反映了情况,父亲很生气,当时就打了他,小明哭着喊着要回去找爷爷奶奶,母亲看着很心疼。父亲骂他没出息,还要把他送回去。母亲舍不得儿子离开,她知道小明是在来到这里后才改变的,但她不知道怎样帮助儿子适应这里的生活,着急、苦闷之余,经同事介绍找到社工小张,并向其求助。社工小张了解了小明的基本情况后,决定采用儿童个案工作的方法帮助小明适应新的生活环境。【问题】1.结合材料分析儿童的心理特点有哪些2.根据材料说明小明有哪些方面的困境3.从学校和家庭层面出发,社工应该为小明提供哪些服务
个案工作过程中如何协助案主体现案主的自决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