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知教育APP
考编之路莘知起步
A
B
正确答案 :A
解析
1.上述案例中,孙阿婆面临的困境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疾病及与医疗有关的问题
老年人,尤其是高龄老年人,往往受到慢性疾病的折磨,生活质量因此受到损害。与之相关的医疗费用也常常成为困扰老年人的一大问题,带来了经济上的紧张甚至困境。孙阿婆年老多病,行动不便,生活无人照料,过着有一顿没一顿的日子。(2)家庭照顾问题城市化、家庭小型化、女性职业化、离婚率上升和年轻人口的高流动性等,都使得家庭照顾老年人的功能严重受损,特别是空巢、独居和失独老人缺乏家庭照顾的问题尤为严重。孙阿婆的老伴已经去世多年,一起居住的小儿子又不幸身亡,身边无人陪伴,缺乏精神慰藉。(3)宜居环境问题老年居住环境中常存在安全隐患和物理障碍,使老年人面临伤残风险和融入社会的 限制。此外,社会上普遍存在对老年人的刻板印象和老年人歧视,也使建设老年宜居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孙阿婆孤身一人独自生活,因行动不便也很少出门,有一顿没一顿地苦熬着日子。2.针对孙阿婆目前的困境,社会工作者应采取的介入策略如下:(1)联系孙阿婆的5个子女,确定照顾孙阿婆的实施方案与孙阿婆的5个子女取得联系,要求他们通过协商,确定照顾孙阿婆的实施方案:①将孙阿婆接到他们自己家中居住照顾(固定或轮流居住照顾);②轮流定期前来照料孙阿婆的日常生活;③为孙阿婆请一名保姆照顾其日常生活;④将孙阿婆送进敬老院,实施院舍照顾。必要时,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社区法律援助中心实施法律监督,督促孙阿婆的子女切实担负起照顾和赡养母亲的责任和义务。(2)联系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相关医疗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联系,请医生定期上门为孙阿婆做身体健康检查,或设立家庭病床,开展医疗服务,改善其身体状况。(3)组织社区志愿者开展服务社会工作者可以组织社区志愿者上门看望孙阿婆,与孙阿婆聊天谈心,开展精神慰藉活动;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鼓励孙阿婆多参加社区组织的老年人活动,加强与同龄老人的交往,缓解心理上的苦闷情绪,增强自我认同感。相关试题
某地开展了精准扶贫计划,该地政府部门规划将贫困村的居民搬迁到D社区,为他们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但是该地贫困村的居民搬到D社区一年后,一些村民感到不适应,老人们觉得原来的老邻居被拆散了,大家周围没有可以交流的人;年轻的村民发现上班后孩子放学没人照顾。与其他类似的安置社区相比,D社区似乎没有专门为这些新安置村民设置可以进行文化交流的场所,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对这些新安置村民进行评估时,也发现他们缺乏适应城市生活的能力。请根据以上材料设计一份服务方案,满足这些新安置村民的需求。
案例:李丽住在北京的老城区,从小身患残疾,据她讲父母将她扔给保姆后基本不闻不问,后来几乎与父母没有什么来往,李丽在讲到自己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听邻居说父母曾来找过她,但她拒绝见面。在与保姆相依为命中进入了婚嫁年龄,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学历和技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29岁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一个农民。丈夫进城后干零工,生活很窘迫,拿低保,但能经常得到社区帮助。李丽与邻居的关系很好,大杂院里邻居亲如一家,彼此照应。李丽夫妇有一个儿子,她全部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很孝顺,“母亲节儿子给我的礼物是帮我洗一大盆衣服!”李丽自豪的和社会工作者说。李丽求助社会工作者是因为她发觉儿子有秘密了,放学不按时回家,好像在谈恋爱,她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儿子很生气,已经有几天不和妈妈说话了,李丽希望社会工作者劝劝儿子不要和那个女孩来往,另外希望帮助儿子补习英语,因为她没有钱送儿子去英语班。问题:请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视角对服务对象李丽的个人及环境系统、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
论述新时代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方向。
三、谈谈材料3中贺老师的经历对教师专业成长有什么启发。(25分)要求:内容全面、准确,条理清晰,字数不超过 300字。
试论述结构式家庭治疗模式在家庭问题干预中的功能与作用。
某社区矫正机构计划将刑满释放人员的综合管理纳入服务范围。经调查,该社区刑满释放人员中无业者居多,但社区就业资源的利用率却较低。对此,社会工作者对有劳动能力的刑满释放人员进行了访谈,他们对社会工作者说:“我们这种人是社会的‘渣子’,在里面蹲了那么多年,现在出来还能有啥用,什么都不会,出门坐哪路公交车都搞不定,更别说工作了。”“到哪里人家都戴有色眼镜看我,犯了一次错误,难道要一辈子受惩罚?”“现在找工作都得上网,我连电脑都不会用,去哪儿找工作都不知道,哪家单位会要我啊。”“社区里适合我们的岗位不多,上次去办理就业登记,人家看了我的档案就说,好多人还安排不过来呢,你就慢慢等吧。”“社区提供的职业技能培训,跟也跟不上。再说现在工作,都要政审,我们肯定通不过的。”“我大字不识几个,所以要求也不高,工资高点儿,活儿轻点儿,能坐在办公室上班就可以了。”结合本案例,以促进刑满释放人员就业为目的,从微观、中观、宏观三个层面设计服务方案(只需说明各层面具体目标和服务内容)。
小张所在的公司由于市场行情紧缩和业务调整,近期进行了职工岗位调动,辞退了一大批员工,这些下岗员工对公司表示不满,双方产生了激烈的冲突。小张被安排负责处理此次下岗员工的工龄买断金发放、养老保障手续办理等事项,需要面对大量情绪激动的下岗员工。小张找到社会工作者,表示近期压力十分大,既要完成领导交代的任务,又要安抚下岗员工的情绪。有的员工比较好沟通,但遇到沟通不了又很固执的员工,双方还会发生争吵。小张每天都很烦躁、郁闷,对工作也慢慢失去了热情,甚至有混一天是一天的想法。?问题:?1.上述材料中反映了哪些需要??2.请结合上述材料分析介入目标有哪些?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丽芬是一位普通的农村妇女。丈夫长年在外打工,很少回家,经常抽烟喝酒,每年拿不了多少钱回家。丽芬除了种地、养猪、养牛之外,还要照顾上学的女儿以及多病的婆婆,是家庭的经济支柱。婆婆和丈夫都希望丽芬能再生一个男孩,可丽芬自己不想再生第二胎,也一直没有怀上。因此,丈夫和婆婆总是冷言冷语,丈夫甚至以生不出男孩就离婚来威胁,有时还会打她。丽芬得不到丈夫的关心,觉得自己很没用,在村里抬不起头来。性格内向的丽芬找过村里要好的姐妹诉苦,大家都很同情她。村里像她这样挨打的妇女有不少,但大家认为家丑不可外扬,都选择了忍耐和沉默。丽芬曾找过妇联主任和派出所民警,他们都做过丽芬家人的工作,但没有起什么作用。村里人背地里对丽芬将家事告诉外人有些议论,也以“清官难断家务事”为由,没有给丽芬什么帮助。丽芬感觉活得很累,有过离婚的念头。可是,父母住在弟弟家里,自己如果离婚,带着女儿能去哪里呢?她想过自杀,但一想到女儿没了妈妈之后的日子,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她感到无助,自叹命不好,不得不认命。不久前,某社会工作服务机构在丽芬所在的村庄开展服务。丽芬经过一段时间的观望和了解,前来该机构求助。1.根据增强权能社会工作的基本假设,丽芬个人的无力感是怎样形成的?2.从优势视角看,丽芬拥有哪些资源?3.在本案例中,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运用妇女社会工作的原则?4.从个人、小组和社区三个层面,提出解决丽芬问题的简要策略。
北岗小区交通便利,环境优美,属于高档别墅区。但小区老年人口比重较高,且大多数老人都已退休在家。自别墅区开始开发扩建,原本管理严格的小区近期因施工工人的频繁出入变得比较松散。社区社会工作者接连接到几起投诉,有几家居民反映家中遭遇盗窃,丢失了物品。居民普遍表示是因工人进出导致小区门禁管理不严,这才给了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他们要求社会工作者出面协调,不再开放出入口,让工人们绕道走。对此建议,工人们表示强烈不满。?为解决此矛盾,社会工作者决定采用社区工作方法,调动社区闲余老年人的力量,参与解决社区治安问题。?问题:?1.上述案例中反映出的社区工作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是什么??2.社会工作者应该如何调动社区老年人力量以实现上述工作目标?
(2019年)2018年2月,最高检与团中央签订了《关于构建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的合作框架协议》,向40家社会组织购买了社工服务。一年过去了,为了了解项目进展情况,需要对项目情况进行调查,最高检委托某社工机构调研服务,抽取了20家社会组织调查,以便为推进未成年人检察工作社会支持体系建设提供政策建议。请写一份定性研究的研究计划。
19世纪中期,英国济贫法的法律基础是1834年济贫法。1834年济贫法最重要的特点是确立了济贫院内救济的原则,任何贫民如要得到救济必须进入济贫院。为了保证院内救济原则的推行,英国各地开始广泛建立济贫院,到1840年,已有271个联合济贫教区制订出了建立联合济贫院的计划,85个联合济贫教区已经租用或者将旧的济贫院改造成新的联合济贫院,34个联合济贫教区已经购买了用于建立联合济贫院的建筑物,24个联合济贫教区已经将旧建筑改造成联合济贫院。1834年后,英国建立的济贫院大多为混合济贫院,这些混合济贫院内实行严格的人群区分和分隔,济贫院的贫民被分为七种类型:①老年及体弱的男人;②健康的男子及13岁以上的青年男子;③7~13岁的男孩;④老年和体弱的妇女;⑤健康的妇女和16岁以上的女孩;⑥7~16岁的女孩;⑦7岁以下的儿童。每种类型的人被安置在不同的房间或者建筑里。在这里,家庭被分离,丈夫与妻子、孩子与父母都被拆散,“隔离是济贫院制度的一个特征”。试分析英国1834年济贫法的修改过程的特点及新济贫法的基本原则。
小刚今年上小学四年级,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一个哥哥,爸爸妈妈都是小学文化程度,两人在离家很远的地方开了一间杂货铺,生意还不错,很忙。哥哥和小刚每天都是自己做饭。四年级以前小刚的成绩很好,经常受到父母的表扬,有时成绩要比哥哥的还好。小刚也每天按时上学、放学、写作业,不用家长操很多心,父母也由于工作忙的缘故无暇顾及到两个孩子的学习,只是偶尔问问考试成绩。四年级后小刚的成绩开始一落千丈,令家人感到莫名其妙。于是父母开始留意,发现原来小刚每天都要去打电脑游戏,有时甚至是旷课去打。发现小刚的劣迹后,小刚的父亲痛打了他一顿,并警告说以后不准再去打游戏。刚开始几天小刚的确是乖乖地上学,但没过几天,当他看到很多小朋友一放学就往游戏厅跑的时候,他的手也开始痒痒起来,于是他又开始去游戏厅,只是玩的时间少了一些,因为害怕被父母发现。偶尔因为贪玩忘记了时间回去晚的时候就会跟父母撒谎说自己去同学家写作业了。被父母再次发现后,父母非常气愤就又打了他,小刚就这样一面看到小朋友都去玩那么好玩的游戏就禁不住诱惑,一面又很害怕父母的暴打。好了一段时间,总是再犯。看到小刚成绩总是提不上来,还老去打游戏,屡教不改,于是小刚的父母便不再管教他了。不给他钱,平时也没好气地同他讲话,天天骂他是“成不了气的家伙、没出息的家伙”。以后父母就把心思都放在了自己的店铺生意上。很少回家。小刚也就几乎不上课,整天在外面跑着玩。问题:1.什么是儿童社会工作2.如果你是儿童社会工作者,接到这个个案,你将如何帮助小刚
22.简述教育调查研究中样本选择的基本要求。(10分)
请以“溺爱孩子”为例说明如何对一项社会调查课题进行操作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