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知教育APP
考编之路莘知起步
根据下列资料,作答82、83题。
小希是一名初一新生,小学阶段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很受同学们欢迎。然而进入初一,随着学科增多和课程难度的增加,他虽然每天都很努力,但学习成绩却逐渐下滑。他开始感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担心自己无法保持优秀的成绩,会让老师和父母失望,不再受到同学们的喜爱。慢慢地,在上课的时候,他难以集中注意力专心听讲,常错过老师讲的重要知识点;在和同学相处的过程中,他觉得自己总是被孤立,很难和同学们打成一片。这些情况使小希的学习成绩大幅度下降,他开始出现迟到、旷课现象。班主任毛老师觉察到小希的变化后,及时打电话联系了小希的妈妈,从沟通中了解到,小希家经济条件不好,父母每天早出晚归,根本没有时间管他,小希一般都是自己照顾自己,因此他们对小希近段时间的变化并不知情。毛老师告诉小希妈妈,孩子的成长只有一次,父母要多关心孩子、陪伴孩子,要经常和孩子交流,了解他的学习、生活和情绪状况,这些都有助于孩子学习成绩的提高。随后,毛老师把小希叫到办公室,没有直接批评他,而是首先了解他的学习目标和理想,帮助他明确自我定位,告诉他虽然学习不是立竿见影的事情,但只要不断努力,就可以取得进步。接着,毛老师与小希一起分析他的学习方法、发现小希已有的死记硬背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用于初中课程的学习,建议他在以后的学习中加强对知识的理解和逻辑思维的训练。
之后,小希调整了学习方法,根据每天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分析自己的不足,调整第二天的学习内容。每周五毛老师都会抽时间与小希一起对本周学习进行总结分析,对其进步及时表扬,对其不足给予建议和鼓励。此外,小希父母也调整了上下班时间,确保每天都有陪伴和与孩子交流的时间。慢慢地,小希的课堂表现越来越好,学习成绩逐步提高,这让他对学习、对自己更加有了信心。最终,小希顺利地度过了初中一年级。
82.根据以上案例,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A
B
C
D
E
正确答案 :A,B,C
解析
本题考查行为主义学习理论、学习动机、学习策略、皮亚杰发展的结构、家庭教养方式的相关知识。A项:奥苏贝尔认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应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即认知内驱力、自我提高内驱力、附属内驱力。其中,附属内驱力是指学生为了保持家长和教师等的赞许或认可而努力学习的一种需要。它是一种外部动机。案例中,小希担心自己无法保持优秀的成绩,会让老师和父母失望,不再受到同学们的喜爱,属于附属内驱力。A项正确。B项:元认知策略包括计划策略、监控策略和调节策略。其中,调节策略是指根据对认知活动结果的检查,如发现问题、遇到困难或偏离目标时,采取相应的补救措施,根据对认知策略的效果的检查,及时修正、调整认知策略。案例中,小希调整了学习方法,根据每天作业完成情况及时分析自己的不足,调整第二天的学习内容,属于调节策略。B项正确。C项:顺应是指儿童通过改变已有图式(或形成新的图式)来适应新刺激的认知过程。顺应是图式发生质变的过程。通过顺应,儿童的认知能力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案例中,小希已有的学习方法已经不能适用于初中课程的学习,他在以后的学习中改变了学习方法来适应新的学习内容,属于认知顺应的结果。C项正确。D项:定比强化是指间隔一定的次数给予强化。例如,每回答三次问题就给予表扬。而定时强化是指强化的时间间隔是固定的。例如,每隔10分钟给予一次强化,每周三给予一定奖励。案例中,毛老师每周五都会抽时间与小希一起对本周学习进行总结分析,对其进步及时表扬,对其不足给予建议和鼓励,属于定时强化。D项表述不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E项:家庭教育方式最早、最经典的研究当属美国心理学家鲍姆林特的研究,将家庭教养方式分为权威型、放任型和专制型三种。其中,在放任型教养方式中,父母与孩子的关系非常密切,他们向孩子传达温暖并给予他们积极地回应,尽可能地满足儿童的要求,但却很少限制和控制孩子的行为。后来,麦考贝和玛丁在鲍姆林特的研究基础上,又增加了第四种教养方式,即忽视型教养方式。父母对子女的忽视是指父母从未深入到孩子的生活中,对孩子的出现不闻不问的情况。这种类型的父母或者会拒绝孩子的要求,或者会由于过度关注自己的事情而对孩子投入极少的时间和精力。案例中,小希的父母是早出晚归,没有时间管他,对小希近段时间的变化并不知情,不属于放任型的教养方式,更倾向于忽视型的教养方式。E项表述不正确。与题干不符,排除。故正确答案为A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