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知教育APP
考编之路莘知起步
康德说,人有三种快乐:第一种快乐,是因为它给你直接的好处,这是物质上、生理上的快乐。第二种快乐,是你因为做了正确的事情而感到快乐,这是道德上的快乐。第三种快乐,是它既没有给你好处,也不涉及道德,比如你半夜听到风吹着落叶掉下来,感到舒服,感到一种说不出来的心灵上的快乐。
A
B
正确答案 :A
解析
人间至“乐”是心安
大千世界,不同的人对快乐总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认为快乐应是一种物质获得,五谷丰登,硕果累累,在“稻花香里说丰年”;当然,快乐也可以是一种畅快,愿望达成,快意平生,驾白马“一日看尽长安花”;更有人觉得快乐应是一种心境,内心安宁,何处不是好风光?即便“草盛豆苗稀”,亦能“悠然见南山”。但是找寻快乐,在平和的心境中实现快乐,才更持久更可贵,正所谓:人间至“乐”是心安,只生欢喜不生忧。
快乐应该重视物质需求,是丰衣足食的物质满足。中国谚语: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百姓的粮仓充足,丰衣足食,才能顾及到礼仪,重视荣誉。反之,人的温饱问题不解决,高尚的道德也坚持不了多久。脱贫攻坚工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遍访贫困群众,仔细询问群众:一年收入多少?过冬棉被有没有?粮食够不够吃?并高屋建瓴地指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点在于,是否能满足百姓的日常物质需求。这一事例,恰恰也证明了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找寻快乐,物质需要才是最基础、不可避免的底层需要。
快乐应该做正确的事情,是符合道德的精神愉悦。现代社会,物质空前丰富,但过度的物质享乐主义,让人心浮躁,对人生观、价值观都造成了损害。我国第一代核潜艇总设计师黄旭华,为国家利益隐姓理名,30年没见过父母兄妹。年逾九旬的老母亲再见儿子回来时,黄旭华已从离家时的一头黑发,到如今两鬓斑白,但他心中却始终铭记:“对国家的忠就是对父母最大的孝。”三十载隐姓埋名,双鬓向人,青丝如雪,此过程中,真正的幸福是恪守职业道德操守,是精神上的满足,而非物质上的奢华放纵与享乐无度。
快乐应该无欲无求,是与世无争的内心平和。欲望引起的快乐是低级的,只有在无欲无求的心境中,才能获得智慧,实现成长。不追名逐利,即便是“农家腊酒浑”,也能胜却珍馐百味。陶渊明也曾热衷官场,但了解到官场黑暗以后,便毅然辞官归隐,做一个“戴月荷锄归”的农夫,躬耕农田,不问世事,恬然自得,伴着翩翩蝴蝶在东蓠之下悠然采菊。忘记所有不快,这是心灵的选择,更是明智的“摆渡”。不被外界评价束缚,不被锦衣玉食的奢华生活绑架身心,内心自足自乐的人才能遇到心灵“桃花源”。
再壮丽的人生也逃不过最终墓碑下的长眠,你我的人生可以在丰厚物质回报中找到小开心;亦可以在遵守道德规范,受到褒奖后获得大快乐,但更可以是在昼夜沉浮的地球脉动中,找到内心的安宁平和。向外求不如反求诸己,因此,真正的快乐无关物质和道德,只是找到内心真正的渴望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