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知教育APP
考编之路莘知起步
A
B
正确答案 :A
解析
(1)两者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
①两者都起源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具有相同的背景和相似的目标,他们的目标是解决社会问题和维护社会公平。②20世纪中叶以后,两者逐渐成为一套制度和一个过程的两个不同的方面。③两者具有相同性和关联性,具体包括:a.共同的原则即社会公平、社会关照、福利性;b.同属于一个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体系;c.两者相互依赖、相互促进,社会工作的运行需要社会政策的资助和指导,社会工作是社会政策的执行系统。(2)两者的行动内容和方式不同,主要表现为:①社会政策是由政府调动资源,为老百姓提供各方面的基本服务。②社会工作是由专业的社会工作者提供各种具体的服务。相关试题
王霞于6年前嫁给本村的隋伟。刚刚结婚时隋伟对王霞还是很好的,可时间久了,王霞发现隋伟的脾气越来越大,经常会因为一些小事就发脾气,王霞还不能辩解,否则就会招致隋伟的毒打。伤心的王霞想着也许有了孩子后,隋伟的脾气能够好一些,可是现在儿子已经3岁了,隋伟还是经常打骂王霞,甚至连孩子一起打。王霞感觉特别无助,由于父母身体很不好,她不敢回去向他们诉苦,不想让他们担心。正在王霞感到绝望的时候,县里的社会服务机构来村里开展工作,主要内容就是宣传”反家庭暴力”,她马上找到该机构求助。[问题]1.妇女遇到的问题有哪些2.针对妇女暴力的干预原则有哪些3.针对王霞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开展哪些工作
某社区居民孙某,男,32岁,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与妻子、女儿以及母亲居住在一起,生活过得不算富裕,却也十分充实。而随后发生的事,让整个家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孙某因受到朋友的蛊惑,参与入室盗窃,被判入狱三年。在孙某刑满释放后,孙某妻子对其态度十分冷漠,两人感情也不再如当初那般亲密,随后其妻提出离婚,并表示会将女儿一起带走。孙某因有前科,一直没有找到工作,闲在家里,在与其妻子离婚的过程中,也没有争取到女儿的监护权。当妻子和女儿都离开后,孙某感到十分痛苦,开始自暴自弃,借抽烟喝酒来麻醉自己。起初母亲劝慰孙某时,孙某还会有所顾忌,时间久了,孙某对于母亲的劝告也熟视无睹。每当孙某喝醉酒时,情绪和态度都十分暴躁,甚至会将情绪发泄在母亲身上,以至于母亲成了孙某的出气筒,动不动就遭受其打骂甚至虐待。?孙母看着儿子一天天沉沦下去,内心十分难过和痛苦,于是找到社会工作者寻求帮助。?问题:?1.社会工作者应采用何种模式对孙某提供服务??2.面对孙某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在提供服务时应考虑哪些因素?可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某县宋奶奶今年78岁,由于年岁渐长,行动不便,也有点耳背,日常生活由儿子、儿媳照顾。但宋奶奶的儿子、儿媳因外出办事遭遇车祸,不幸双双去世。自此,宋奶奶与14岁的孙子陈明一起生活,俩人相依为命。孙子陈明的情况也十分特殊,由于先天性智力残疾,他生活无法自理,也需要人照顾。儿子、儿媳的去世,致使宋奶奶和陈明无人照顾,生活十分困难。?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结合特困人员供养的相关知识,谈一谈如何帮助宋奶奶及其孙子。?2.浅析如何提升我国特困人员的供养水平。
请根据“材料五”,为赵主任拟写一份在专题议事协商会上的发言材料。(50分) 要求:紧扣材料、定位准确、内容全面、通辑性强、语言精准。不超过800字。
试论述社会服务评估的类型。
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积极推行城乡一体化发展,城市发展了,但是乡情却越来越淡,其中很重要的原因是民俗文化的不断遗失、消亡,使人们失去了赖以凝聚的文化信仰。党和国家意识到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价值,通过制定政策、法律,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等措施,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加强各地区各民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试论述社会工作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实施策略。?
周先生,32岁,几年前因车祸而瘫痪,情绪十分低落,感到自己活着还不如死去,经常有轻生的念头。周先生的妻子在车祸发生后就和周先生离婚了,留给周先生一个不满5岁的女儿。周先生和女儿的生活主要靠亲戚朋友救济,周先生的父亲早已去世,母亲听说儿子出了车祸也重病在床,周先生还有一个弟弟一个妹妹,妹妹远嫁外地,弟弟负责照顾母亲,偶尔也过来看看周先生父女俩。平时周先生的日常生活都由小女儿来照顾。小女儿已到上幼儿园的年龄,可是没有钱去上,另外周先生的生活还要指望她来照料,所以小女儿上幼儿园的事一拖再拖。【问题】请根据上述情况为周先生设计一份服务方案。
案例:李丽住在北京的老城区,从小身患残疾,据她讲父母将她扔给保姆后基本不闻不问,后来几乎与父母没有什么来往,李丽在讲到自己原生家庭时眼神充满怨恨,听邻居说父母曾来找过她,但她拒绝见面。在与保姆相依为命中进入了婚嫁年龄,由于身体残疾、没有学历和技术,一直没有找到工作。29岁时嫁给了比自己大20岁的一个农民。丈夫进城后干零工,生活很窘迫,拿低保,但能经常得到社区帮助。李丽与邻居的关系很好,大杂院里邻居亲如一家,彼此照应。李丽夫妇有一个儿子,她全部人生希望都寄托在儿子身上。儿子很孝顺,“母亲节儿子给我的礼物是帮我洗一大盆衣服!”李丽自豪的和社会工作者说。李丽求助社会工作者是因为她发觉儿子有秘密了,放学不按时回家,好像在谈恋爱,她每天都摇着轮椅堵到学校门口接儿子,儿子很生气,已经有几天不和妈妈说话了,李丽希望社会工作者劝劝儿子不要和那个女孩来往,另外希望帮助儿子补习英语,因为她没有钱送儿子去英语班。问题:请以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的理论视角对服务对象李丽的个人及环境系统、问题与需要进行评估。
社会研究的方法体系由哪几个部分构成?不同的方法论、研究方式和具体方法之间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王萍今年16岁,出生在广东省一个偏僻的小山村,现为北京某打工子弟学校初二学生。王萍从小在爷爷奶奶家长大,有两个妹妹一个弟弟,她是老大。去年,她被父母接到上海读书,同时也帮助照看父母最疼爱的弟弟。王萍的父母在上海已经打拼了十年,现在他们的物质生活有了很大改观,每天收入有400~500元,但是需要每天工作十七八个小时,起早贪黑,很少和女儿见面。王萍的父母采用“金钱”加“管教”的方法教育王萍,认为在金钱上好好满足王萍就是爱她,当她做错事的时候,管教一下就是关心她。王萍的母亲经常打骂王萍,还常把自己在外面遭受的不快发泄到王萍身上。前两天,王萍又被母亲打了—顿。为此,她怀疑自己不是父母亲生的,对生活失去了信心,最后离家出走了。[问题]请分析王萍目前面临的问题及问题产生的原因。针对王萍面临的问题,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采取哪些介入策略
杨敏,女,15岁,2008年家住四川的她由于遭受地震,失去了右腿。原本是班级学习委员的她,面对着要靠轮椅生活,性格一下变得内向起来,再加上家人间的沟通也比较少,使她平日很少说话。她总觉得世界对她是不公平的,整日打不起精神来。[问题]请你根据杨敏的情况拟一份个案服务方案。
精神分裂症康复者李某,女,30岁,从小性格内向,不愿与人交流、说话。1997年中专毕业后参加工作,1998年的某一天突然回家和家人说不做了,原因是和工友闹矛盾。家人看她神色不对,带她到医院看病,经诊断是精神分裂症。家人估计是因为其性格缘故,在工厂遭受排挤而受到刺激。曾住院两个月进行治疗,出院后一直在家康复,坚持服药,精神状态清醒,言行正常,生活可以自理并能从事家务劳动。但没有再参加工作,每月领取280元低保。平时喜欢看电视和读书,尤其喜欢文学和历史。李某认为自己有病,反应慢,脑子不活络,会被人家笑话,很自卑,不愿意出去找工作。 患者的母亲胡阿姨,56岁,退休,本人不愿意接受社工的访问,认为访问对自己的苦恼不会有什么帮助,家里有这么一个女儿,别人会瞧不起自己。在居委会工作人员的劝说下,才请社工进门。因为女儿生病的缘故,丈夫去世,家里仅靠自己750元的退休工资维持生活,家庭经济状况比较紧张,她不愿与邻居交往,也很少外出参加社区活动,总是闷在家里。对女儿看不顺眼,经常唠唠叨叨埋怨女儿,希望女儿能够外出工作。女儿的患病给她带来很大压力,与女儿沟通比较情绪化,与女儿常有冲突。问题:1.在上述案例中,精神分裂症康复者李某及其家庭面临的主要困境有哪些2.作为一名医务社会工作者,你认为这一个案例的工作目标是什么对此工作目标,医务社会工作者应从哪些方面介入
社会工作者阿华在社区需求调查中发现,社区中有一些老年人不参与社会交往,除了不得不出来买菜购物,几乎不出屋,整天待在家里,这些老人中有的又是独居老人,阿华偶尔碰到他们热情的与其打招呼问候时,他们也只是勉强点头。阿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心里在想,要是这样下去,生命力就会越来越低,退化、衰老的进程就会加快,不行!我得为他们做点什么。问题:结合案例中描述的社区老人状况,依据老年社会工作方法设计恰当的服务计划。
据中国残联最新统计的数据显示,目前中国各类残障人士总数已达8500万,其中仍有1500万以上残障人士生活在国家级贫困线以下,占贫困人口总数的12%以上。在这些残障人士中,肢体残疾对人们的生活影响最大,它导致人体运动系统出现问题或社会参与障碍。这些残障人士普遍生存状况不容乐观,他们不仅面临治疗康复问题,还面临着心理疏导、社会参与等问题,个人成长与发展十分受限。为了改变这一情况,某社会工作者机构专门针对这些生活不便的残障人士开展了 “与心同行”社会工作项目,组建轮椅俱乐部,旨在充分整合社会资源为残障人士尽一点绵薄之力,让他们生活得更好。?问题:假如你是该社会工作者机构的组织者,请根据以上情况设计一份社会工作服务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