莘知教育APP
考编之路莘知起步
A
B
正确答案 :A
解析
督导实务中的伦理困境有:
(1)机构目标与专业目标冲突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督导作为社工机构的雇佣人员,要以机构的发展目标为主要努力方向,在工作中围绕机构的目标展开计划、培训、实务指导、评估等工作。社会工作服务机构使命与愿景各有差异,机构理事会对机构的期待及对专业的发展规划有所不同。社会工作督导多数为接受过专业学习的或系统训练,他们严格遵守专业价值观及伦理守则,践行专业理念,以社工的成长为目标,在机构内部开展督导实务服务。当现实中机构的目标与专业的目标不一致时,督导便陷入了“目标选择”的伦理困境。督导作为机构的员工之一,本应为机构的发展考虑,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提高绩效,达成机构在经济、社会形象、效益、发展等方面的目标。而作为专业精英人才,他们的选择关系着专业乃至行业的发展与进步,专业的使命感让他们不得不为专业目标努力。(2)对机构忠诚与个人选择冲突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伦理守则指出,对于机构,社工应遵守对社工机构做出的承诺。对机构忠诚意味着督导从内心对机构的认知、认可,并愿意为其持续服务。在社会发展治理的大背景下,一方面,政府不断出台人才引进、岗位开发等优惠条件,鼓励精英社工进入政府部门,另一方面,由于社工发展起步晚、发展速度快,导致专业人才缺口巨大,而高级专业人才则更加稀缺。社工督导多数因有着丰富的经验和较高的专业资历优势经常会面临较多的诱惑,如考取公务员、高薪跳槽、开办机构等。当个人的发展选择与机构的发展路径不同步时,社工督导就会陷入“对谁忠诚”的伦理困境。(3)专业责任与工作责任冲突的伦理困境社会工作对专业有专业的正直、社区服务、发展专业知识等伦理价值,它要求无论是社工还是社会工作督导都要对专业负责,提高专业技术水平和专业服务质量,促进专业的发展与创新。而在现实实践中,社工督导作为机构一员或是某项工作的负责人,通常会面临来自不同方面的工作压力,如经济成本、时间成本、关系成本、工作效率、人力成本等,若督导一味强调专业则意味着要面临工作任务完不成、执行效率低、成本高、绩效差等风险,而这不仅会关系到督导个人的绩效考核,也会影响所督导社工的收入或职业发展。当对专业的责任与对工作的责任相矛盾是,督导便陷入了“责任选择”的困境。(4)行政角色与专业角色冲突的伦理困境在人才紧缺的现实环境下,社工机构内部督导多数会担任机构的管理者,肩负一部分行政职能,特别是在规模较小或有生存困难的社工机构,通常会选择人力成本最低及效能最优的取向。然后行政管理者的角色与专业督导的角色有着明显的不同之处。行政角色倾向于用行政手段来解决实际工作中遇到的问题,以效率和目标为导向,较少关注社工的个人情感支持,且与督导行政功能中所强调的“应为被督导者提供更多的资源,做其利益的代言人,是被督导者与机构管理层之间桥梁”不同。专业督导角色倾向于运用专业方法和技巧,通过与社工建立专业关系,引导社工的思考和行动,陪伴社工在知识、技巧、能力、经验方面的成长和进步。两种角色的不同性质和不同目的集中在同一个人身上,必然会导致冲突,而面临冲突社会工作督导究竟该如何选择,以效率为先还是成长为先,如何在过程中进行不同场景的角色切换?这些都让督导陷入了“角色冲突”的伦理困境。(5)机构利益、社工利益、督导利益冲突的伦理困境社工工作的督导过程涉及机构、社工及督导个人的利益,在以专业为本的相关方分析时会发现,三者之间存在着利益冲突。社工机构关注的利益点在于机构的生存、发展、壮大,因此机构理事会所做的决策会以机构的整体利益为导向,如工资及绩效的设定、激励制度的制定、员工工作规范及专业要求等等;社工作为个体,关注的利益点在于个人的实际收入和个人在组织内可获得的资源、晋升机会、专业成长及职业生涯规划等;社会工作督导关注的利益点在于专业的发展与进步,如服务的创新、流程的优化、品牌的建设等等。社会工作督导作为机构的缓冲器,既要聚焦于个人成长,又要考虑团队的整体性发展,同时要对专业进步负责,微观、中观、宏观的利益兼而有之,加之个人利益。而几方利益不兼容的情况时长发生,如一线社工基于经济问题申请加薪,而机构考虑成本问题没有同意,社工选择不日离职且让督导保密,社工所在岗位属于专业的核心岗位……此时,督导便陷入了“利益选择”的伦理困境。相关试题
小李是一名刚毕业的大学生,通过了公务员考试,被安排到街道社会事务科工作。上班第一天,社会事务科王科长告诉小李,希望她先熟悉社区情况,特别是中龄老年人和高龄老年人的日常照顾情况,为今后开展工作打好基础。经过与社区老年人接触后,小李感觉到社区老年人境遇不容乐观。特别是当她看到社区有些老人病危时,就会联想自己将来也要经历这一切,因而感到痛苦;有时甚至害怕个案辅导还没有做完,老人就会与世长辞。这样的情形经常会给小李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常常使她感到自责或力不从心。工作一段时间后,小李认为,老年人体弱多病,改善的机会不大,因此,在制订一些活动计划时,透露出保守和消极的一面。再加上事情多,工作压力大,小李慢慢地对老人表现出不耐烦和不满的情绪,对于这样的情绪她自己并没有发现。直到有一天,她与一位长期在社区从事志愿服务的孙先生谈心时才发现,自己的情绪竟然变得如此悲观和消极。意识到这些后,她感到非常懊悔和自责。于是,她找到了自己的督导,向督导说明了目前的状况。1.社会工作的督导对象一般是哪些?2.假设你是小李的督导,你如何帮助小李解决目前面临的困扰?
老李是某社会服务机构的督导,多年来一直在该社会服务机构工作,有着非常丰富的督导经验。老李经常帮助社会服务机构管理者了解被督导者的利益、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具体的改善建议。同时老李还积极地参与社会服务机构政策的规划工作,向上级主管反映政策的不足和缺陷。?问题:?通过以上材料,试分析老李在社会工作过程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
陈先生今年45岁,去年他因车祸而瘫痪在床,失去了生活自理能力。现在,全家人的生活主要靠陈先生妻子的收入维持,家庭经济十分困难。陈先生的妻子在一家民营企业上班,每天早出晚归,十分辛苦。其女儿正在上高三,读大学的学费还没着落。陈先生看到家里的现状,情绪十分低落,感到自己是家庭的拖累,有轻生的念头。平时,陈先生白天由老母亲照顾,晚上由妻子照料。最近,陈先生的老母亲因为劳累,旧病复发住院了,家里变得像是一锅粥。【问题】假设你是一位社会工作者,请根据上述情况拟订一份个案服务方案。
材料1:在我国城市地区,失业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社会现象。在“4050”失业现象尚未清除的同时,“2030”失业现象又成为社会热点。而且,由于这批年轻、没有成家等原因,他们的失业对社会的损害应该比其他人更大。A小区这样的问题,特别突出“4050”和“2030”失业人员共计50多人。材料2:地震发生后,许多居民家破人亡,流离失所,对外联络中断。由于居民对灾害缺乏心理、物质和能力准备,他们对如何应对突发事件手足无措。保障基本的生活和安全成为社区各方的共同利益所在。B小区就是这些人居住的地方。材料3:C小区属于城市中旧房改造的小区,居民主要由城市中低收入者和外来务工人员组成。由于小区建筑年代比较早,各方面设施也比较便宜,所以,房租价格较低,是外来人口选择租住的主要原因。该小区经常发生歧视外来务工人员的事件。前不久,小区有位姓李的中年妇女找到居委会,要求其邻居不要把房屋租给外来工,理由是外来工素质差、不讲卫生,还有偷盗现象。居委会主任经过长时间耐心开导,也没有什么作用。据这位主任说歧视外来工的事件在他们小区经常发生,做了很多本地人的工作,也没有什么效果,他自己也没有办法了。1.针对三个材料提到的A、B、C社区,在这三个社区从事社区工作,应采用什么模式?2.通过以上分析,请从目标、策略与技术、社会工作者角色等方面来比较三种社区工作模式。
小文是一名八年级的学生,在老师和同学眼中,他一直都是一个聪明好学的学生。但是由于几个月前他认识了两个不爱学习的朋友,在他们的带领下学会并迷上了网络游戏。小文再也无法专心学习了,成绩直线下滑。老师和父母对他感到很失望,同学们也为他感到惋惜,大家都想帮他回归正途,但是小文却不听劝告。小文说自己也感到很苦闷,但是自己就是戒不掉网络游戏。?问题:?1.请运用优势视角理论对小文的情况加以评估。?2.根据评估的结果,提出具体的介入策略。
小杰,1 2岁,因幼时患上了小儿麻痹症,导致小杰的双脚不能自行站立、独立行走。当时小杰家中经济条件并不宽裕,因此,没有对他进行及时的康复治疗,这给小杰的生活、学习以及进入社会都造成了严重的阻碍。转眼小杰到要入学的年龄,家里的经济条件有所好转,也能给小杰带来衣食无忧的生活。可是因小杰双脚不方便,且担心他会因此而受到学校老师和同学的歧视,小杰的父亲就没让他按时入学,而是请人在家中单独教小杰好好读书写字,同时也非常注重小杰在兴趣特长方面的培养,看到小杰喜欢在纸上乱涂乱画,就请老师教他学习绘画,后来小杰又喜欢上唱歌,于是小杰的父亲又找来声乐老师教小杰唱歌,基本上小杰喜欢什么,父亲都会及时请相关方面的老师来教小杰什么。久而久之,母亲感觉到这样有些不妥,于是在朋友的介绍下找到某社会工作事务所,向事务所里的社会工作者求助。问题:1.请针对小杰的情况,分析他所面临的困境与需要。2.如何依据社区康复的原则帮助小杰3.当小杰进入特殊学校接受教育后,社会工作者应如何配合学校做好特殊教育工作
请联系社会工作研究实际,论述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的区别。
一个月前,刘某夫妻俩开着三轮车一同去市区贩卖大米。在回家途中,由于路面崎岖狭窄,而车灯又意外地出了故障,刘某不小心将三轮车开入路旁的沟中,导致夫妻俩当场身亡。刘某的女儿刘姗姗才9岁,她没想到一夜之间便失去了父母,成了无依无靠的孤儿。刘姗姗无法接受父母意外去世的巨大不幸,整日以泪洗面,天天一个人待着,学也不上了,不和任何人说话。邻居们看她可怜,帮她解决吃穿问题,但不知道该怎么安慰她才好。后来,邻居向民政局的社会工作者求助。[问题]1.特困人员供养的内容有哪些2.刘姗姗是否可以享受特困人员供养待遇其依据是什么3.社会工作者应如何帮助刘姗姗走出困境
简述各种政治思想派别对社会政策、社会福利的态度。
女,38岁,2001年,外出打工多年的胡某回到家乡,时年29岁。因为长期在外地,胡某的婚事也就被耽搁了。回到家乡后,胡某认识了当地男子钟某,很快,两人开始交往,钟某当时只有23岁,也就是说比女方要小6岁,在交往时,胡某没有交待自己的真实年龄。两人交往一段时间以后,胡某意外怀孕,于是结婚这事被正式提上日程。这时候,胡某的真实年龄便也就被识破,钟某坚决反对他们二人结婚。最终,经过“一哭二闹三上吊”等一系列戏码,加上胡某已怀孕这一事实,婚还是结了。婚后,两人的感情却并不稳定,钟某一直对妻子隐瞒年龄一事耿耿于怀。从结婚第二年起,两人就开始常常把“离婚”挂在嘴边,但都因为种种的原因,两人依旧生活在一起。今年,两人的关系彻底恶化,钟某总是很晚回家或彻夜不归,胡某怀疑钟某在外面有外遇,经常查看其手机通话记录及短信,钟某觉得她不可理喻,两人发生争执。两人之间的相互信任渐无。最后胡某带着小女儿(两人生有一儿一女)回了娘家,现在两人分居。结婚9年,纠缠了8年,胡某早已青春不再,38,对女人来说是一个很残忍的数字。胡某究竟该何去何从?是爽快离婚,还是继续纠缠?因此,胡某请求社会工作者帮助。在与社会工作者的沟通中,胡某透露她曾经找人跟踪过钟某,并发现钟某确实有出轨行为,但她认为钟某是因为一直对她隐瞒年龄耿耿于心,真正还是喜欢她的。并要求社会工作者不要把曾派人跟踪这件事告诉钟某。 问题:作为一名社工,你怎样处理案例中涉及的伦理问题??
小锦,男,7岁。小锦3岁的时候在家附近走失,被人贩子拐卖到了一个偏僻的农村。小锦的父母从来没有放弃找寻的希望,几年来一直奔波于全国各地寻找小锦。在各方的努力下,他们终于在失散4年后找到了小锦,并把他从收养他的农村家庭接回了城市的家。回到城市后,小锦对城市生活环境出现了各种不适应,与自己的亲生父母在感情上也很疏离,一句爸爸妈妈都叫不出口,平日里基本不开口和父母说话,甚至很排斥现在的家庭,总想回到那个收养他的家庭去。小锦的父母尝试各种方法跟小锦消除情感隔阂,他们在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顾他,周末带他去游乐场玩,跟他讲述3岁前发生的趣事,尽管他们一直努力尝试和小锦重新建立感情,但是收效甚微。因为害怕小锦再次走失,小锦的父母每天坚持接送他上下学,几乎不让小锦单独和其他小朋友在社区一起玩耍,为做到更好地陪伴小锦,弥补错过的那些成长时光,他的妈妈甚至辞去了工作,专职在家照顾他。但是小锦自回城以后一直闷闷不乐,总是很沉默,也不愿与人交往,对陌生人总是很不信任,极度缺乏安全感。问题:1.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锦现在的需要。2.从上述案例中分析小锦的个人及环境资源。3.针对小锦目前的状况,社会工作者应采取什么样的介入策略
某社区里老街坊、老邻居多,老党员也不少,邻里关系比较和谐。该社区老龄人口较多,60岁及以上老人占总人口的20.5%,而且,老龄人口中高龄老人比较多。社会工作者在日常工作中发现:一些老人没有退休金,生活困难,缺乏保障;一些老人由于年老体衰,体弱多病,生活不便;一些老人经济条件虽然比较好,儿女却不在身边,常常感到孤独寂寞,郁郁寡欢;一些老人反映社区文化活动太少,缺少展示才艺的舞台;一些老人被家人忽视,甚至受到虐待,合法权益遭到侵犯。针对以上情况,社会工作者拟定了一个社区老人服务计划,内容包括:一是协助贫困老人获得经济补助;二是请青年志愿者为生活不便的老人提供照顾。1.该服务计划满足了老年人的哪些需求?还有哪些需求没有得到满足?2.如何构建社区支持网络来满足该社区老人的需求?
试论述社会工作专业伦理的特点。
(2020年)随着脱贫攻坚任务的基本完成,绝对贫困户已基本实现脱贫,但相对贫困的问题日益凸显,党中央提出了改善加强社会救助的目标。1.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分析社会救助社会工作在解决相对贫困中发挥什么作用。2.从政策倡导角度分析我国现行社会救助政策的缺陷并提出改进建议。
新入职的社会工作者小范有积极为居民提供专业服务的意愿,但工作一段时间后,渐渐表现的有些消极,存在着较严重的无力感。在接受机构主管督导时,小范表示:最近的个案服务没有显著成效,虽然服务对象表示可以理解,但他还是非常自责,认为主要是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足;个别服务对象的情况出现了反复,自己也会觉得可能是当时预估不够充分和全面;此外,由于自己是新入职的员工,缺乏经验,没有表达自己意见的资格,所以只好听从督导者的意见。问题:1.导致社会工作者小范产生无力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2.基于增强权能视角,督导者应对社会工作者小范开展哪些方面的督导服务?